信息公開
Information Disclosure
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張卓 曾濤 田樂樂
9月10日,天隴鐵路新麥積山隧道5號斜井大里程方向與出口工作面順利貫通,標志著天隴鐵路建設取得關鍵進展,為整條線路的建成通車提供了堅實保障。
天隴鐵路新建正線全長208.207公里,其中橋隧比89.88%。除橋隧占比高、投資大以外,沿線地質地貌復雜,滑坡、高地應力(巖爆、軟巖大變形)、突泥涌水等地質問題突出,且兩次穿越秦嶺,最高海拔高差達1200多米等,給天隴鐵路建設帶來諸多現實難題。
圖為中鐵二局參建人員正在新麥積山隧道正洞掌子面施工。曾濤 攝
新麥積山隧道全長19818米,為全線控制性工程,由中鐵城投集團牽頭,中鐵二局承擔“5號斜井+正洞”共計4310米的施工任務。該隧道穿越秦嶺分水嶺,不良地質主要為滑坡、突泥涌水、斷層破碎帶等,且施工周期長、洞內施工運輸組織困難。同時,沿線毗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、一級水源保護地等,環境保護要求等級高,施工難度較大。
自該隧道開工以來,中鐵二局管理團隊在隧道不良地質、圍巖動態調整支護參數、提高單車道施工組織效率、襯砌安全質量控制等方面進行謀劃與研討,采取短進尺、強支護、快封閉的施工措施攻克圍巖難題,引用“智慧工地”信息化設備對重大風險源進行實時監控和辨識,并設置VR安全體驗館,強化人員安全意識和預案執行能力,構建“數字天隴”運維體系,安裝智能識別人員定位門禁系統,為新麥積山隧道5號斜井與出口貫通提供技術保障。
修筑天隴鐵路,如何做到與山水共美?中鐵二局天隴鐵路Ⅰ標四分部負責人金鑫介紹,為保護沿線生態,該項目管理團隊始終踐行“兩山”理念,隧道開挖緊扣最小的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原則,并將環境保護納入施工方案,夯實環?;A性工作,積極探索在建設中保護、在保護中發展的建設新思路,“隴上江南”綠色生態屏障持續筑牢。
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,該項目部還在棄渣場選址、堆置方式上,遠離水源保護地,不占用永久性耕地,引進污水處理設備對隧道涌水、施工廢水及生活用水進行處理凈化,規范全線取棄土場施工,設置碎石加工場,最大程度重復利用隧道洞渣,減少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。
責任編輯:王倩